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26)[比]钟鸣旦:《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圣神研究中心,1987年,第255-256页。
(同上)所以天子建国,诸侯建宗(同上)乃是天理。梳理张载的文本,可将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归纳为天人同源而相似、异体而感合、相制而交胜这三种基本样态。
自信是指信己所持,实信有此,苟不自信,则终为物役(《横渠易说·系辞下》)。张载分两个层次对四德进行解释:其一,天下之理得,元也。这部分人是真正掌握了天道天理、能穷神知化的人,这些人自然应该是人间的治理者,是普罗大众精神和实践的导师。张载还借用阴阳关系阐释了宗一统的价值取向:阳遍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所以圣人之治就是理想之治、善治,而任自然也成为善治的根本精神和原则。
而作为人类社会的治理者,显然不具备天直养万物的能力,但他们又必然要以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本是孟子的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本文立足文本史料,对朱熹克己诠释思想的内涵、践履与影响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理解朱熹理学思想体系。
反道学一派反感奏折中克己字眼,即便人主躬行克己道于上,士大夫为躲避反道学家的讥笑、折辱、仇恨,亦往往有所讳而不敢言,自觉相戒以毋言。【2】难能可贵的是,朱熹不仅对克己进行了创造性的理学化诠释,详实阐述了私欲的具体所指,而且躬亲实践,不断加强内圣修养,劝导学者以此治心修身,乃至进谏君王以此正心窒欲。三、影响:以道学之争为例 朱熹以其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每每引领学术风气。【4】在朱熹看来,克己之私涉及气禀之私、人我之私以及耳目口鼻之欲等三方面内容。
【37】其所指亦是朱熹等道学家。气禀之偏阻碍明明德,必须克胜。
朱子直接释我为私己,【13】认为我与私意息息相关,是消极的需要去除的对象。楼钥因此上奏,乞人主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使士大夫能无竞,众贤和于朝,国家不生于厉阶,天下不至于甚弊。可见,叶适反感的是反道学一派对重内圣修养的稍慕洁修,粗能操守的包括他在内的士大夫的打击,这种反感与他重视克己之实用性、释己为个体、解克己为治己成己立己息息相关。朱熹不仅在学术上探讨克己思想,以其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引领学术风气,使得克己之胜私欲训释普遍流传,还在现实生活中大力倡导、务实践履、身体力行,劝导周围学者克己以治心修身,进而劝谏人主克己以正心窒欲。
气禀物欲虽然使人昏暗不明,但人有本体之明,只要能克胜气禀物欲,就能复归初心。针对陈贾、郑丙、林栗诸人对道学的攻击与反对,叶适挺身上奏为朱熹辩护。【25】李清馥《文公朱晦庵先生学派》记载:先生还自浙东,见其士习驰骛于外,每语学者且观《孟子》‘道性善及‘求放心两章,务收敛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功,而深斥其所学之误。四、结语 朱熹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内外两层修养工夫,并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三个方面内容。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诠释克己时,引入理学诸概念,从正面对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明确指出克,胜也。我,私意成就,到我,但知有我,不知有人,人惟有我,故任私意。
朱熹释克己为胜私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践履和推行克己诠释思想,讲究克己之学,推动克己之道。可见,当时反道学势力极盛,道学之争异常严酷。
二是训克己为胜私欲,经常成为道学家进谏皇帝和经筵讲义等政治活动的话题,得到皇帝的赏识,道学家的政治地位一度由此而上升,引起反道学一派的反感和忌恨。朱熹还引用程子《四箴》,从侧面进行了论证和强化。朱熹对此十分重视,对克己作了理学化的诠释,训克为胜,释己为身之私欲,从而将表示外在形躯的身与表达内在意念的欲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指出身之私欲包括气禀之私、人我之私、耳目口鼻之欲等内涵。将耳目口鼻之欲作为私欲纳入克的范围,这很能被理解和接纳。非礼而听,人欲之害仁也。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3页。
从陈贾、郑丙、林栗对道学的反对奏折以及叶适的辩护奏折、楼钥的调停奏折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38 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94-900 页。
在朱子的倡导和引领下,理学士大夫始终关注修身,即使是著书立说,也更倾向于思考内圣修养,并在实践中落实克己之胜私欲要求。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
14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51-953页。然人有是身,则有耳目鼻口四肢之欲,而或不能无害夫仁……盖非礼而视,人欲之害仁也。
【6】朱子坚信性善,但他同时认为,气禀清者,生来是善,气禀浊者,生来是恶。朱熹56岁时写《答诸葛诚之书》,专门指出弟子们竞相辩论的错误所在,劝同志者兼取两家之长,不轻相诋毁,理会着实功夫,引领学者形成克己即胜私欲风气。不过,朱熹所要克的耳目口鼻之欲有所侧重,他并不是绝对禁欲主义者,他不反对人的所有欲望,他所主张的去人欲有其哲学理据。朱熹以胜私欲进谏帝王正心、窒欲,是其注重儒家道德思想内向的一面、强调根植于个体人心当中的内在化的道德观念以及内省的训练的一种必然体现。
【32】可见,在朱熹看来,人君若能胜私欲、存天理,则实现天下归仁的仁道易如反掌。气禀物欲得以蔽之而不能自明,但众人类为气禀物欲之所昏,故不能常敬而失其所止,惟其气禀之杂、物欲之私有以害之,人惟拘于气禀、蔽于私欲,盖理虽在我,而或蔽于气禀物欲之私,则不能以自见。
有关理学传承,见范立舟:《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理学传衍述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1】有些嗜欲乃人之必有,不属克的范围,朱熹要克的是陷溺、过分之物欲。
朱子在现实生活中倡导和践履克己,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劝导周围学者以治心修身,还多次上书君王,劝谏人主以正心窒欲,其克己诠释思想影响极大,乃至作为核心内容卷入了道学之争,成为当时道学之争的焦点之一。1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0页。
人惟拘于阴阳五行所值之不纯,而又重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为之累,于是,此心始梏于形气之小,不能廓然大同无我,而其灵亦无以主于身矣。众所周知,道学是整个宋代儒学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5】由气禀有昏浊,又私欲污染,其善者遂变而为恶。30 《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39页。
【26】朱熹关注士风,对于当时士人过多地谈世变、喜事功等驰骛于外之士习表示担忧,劝告学者们致克己求仁之功,不可舍弃穷理尽性、治心修身之功,引导学者们端正心术,加强内圣领域之修养。林栗、郑丙与陈贾为同科,他们反道学皆有迎合宰相王淮之意,属派系之争。
他认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人主心与天理人欲紧密联系,天理是心之本然,人欲是心之疾疢,循天理,心公且正,循人欲,心私且邪。【46】在朱子的倡导和引领之下,宋代学者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始终关注修身,即使是著书立说,也更倾向于思考内圣修养,并在实践中落实克己之胜私欲要求。
【30】朱熹劝帝王正心,即劝其去私欲,加强克己之修养。朱熹注重发挥经典诠释在践履中的作用,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克己,依此进行内圣修养。
1 留言